回到杭州,看了这部电影《你好,李焕英》,它的英文名称是《Hi,Mom》。

矛盾

哭,还是不哭?这问题在知乎上甚至有 2000 多个回答。哭,可以理解,电影触动了人的情绪;不哭,说明内容碰到点上,也不是泯灭人性。说到底这既不是评判电影的标准,也不是道德审判的依据。越来越能理解有时电影好不好没那么重要,心境不同,感受会很不一样。

我始终记得和同学去圣熙八号院看《聂隐娘》,大家从黑暗的厅里出来,外面灯光明媚耀眼,彼此间想说什么又什么都不敢说,也不敢抱怨邀请我们来看电影的人。就这样,大家走下楼梯回到学校。

诗歌

我的观点是这部电影是贾玲写个她妈妈的情诗。我到场的时候错过了前十分钟,不知道事故前母女的相处方式。事故之后的医院里,光影交叠,时光流转,母女都在尽力完成自己未竟的心愿。

诗歌中的描写通常会更加浪漫,这是一种被扭曲的美好。滤色镜筛去了那些琐碎的片段,只剩下有趣的、闪光的、暖洋洋的波光粼粼的记忆。我有时也会这样回忆,可是记忆实在太过不靠谱,我拥有的也只是几个瞬间,甚至都不知道是不是真实的。这一点上我可太羡慕贾玲了,她能给她妈写这么长一首诗。

委屈与羡慕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敢去想象这样的故事,很多妈妈并没有李焕英这么“好”(原谅我在这里用了这个字,我觉得只有这个“好”才能表现这种对他人母亲的想象)。许多影院中流泪的人内心恐怕是委屈的。大部分人的妈妈是爱他们的,但是又没有李焕英这样仅仅是期待女儿“健康快乐”这样纯粹。他们也是爱自己妈妈的,但也有许多想到没有做到的关心。对电影中的母女情既羡慕,又有点感到委屈。哭,也是顺其自然。

我有种黑暗的想法,那些家庭和睦,家庭成员彼此间关系很亲密的人看到这部电影的人是不是不会哭?不知道有没有人给些反馈。

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这个主题在古今中外、王侯将相到寻常百姓、小说传奇史诗戏曲小报八卦等种种都经久不衰。我有一点信心觉得自己以后能当个“好”爸爸,当然这个“好”是我自己认为的好。

勇气

我小的时候特别怕黑,走黑路的时候总感觉后面有人跟着。直到高中看了《哈利波特与凤凰社》,知道了有一种咒语是“呼神护卫|Expecto Patronum”,这咒语能召出守护神(Patronus)。守护神能够驱散邪恶的摄魂怪和伏地蝠。我想如果真的有什么鬼怪,也会有守护神来保护我的。靠着这幻想产生的勇气,我才“战胜”了黑暗。

我看电影的时候几次悬崖勒马,成功地没有哭。小时候爱哭,其实这次也可以顺其自然一下。主要是之前在豆瓣看了剧透,知道了一些剧情,有点和导演赌气。我觉得贾玲比我幸运多了,她能拍一部电影,而我最清晰的记忆竟然只是小学放学的时候,在校门口央求一个变形金刚玩具。实在是太委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