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一般狭义上的定义是将本身储存的化学能转成电能的装置,广义的定义为将预先储存起的能量转化为可供外用电能的装置。因此,像太阳能电池只有转化而无储存功能的装置不算是电池。其他名称有电瓶、电芯,而中文池及瓶也有储存作用之意。

《维基百科》

5 月份上海校友会来杭州参观,我带队去云栖景区玩,后来大家一起去了阿里西溪园区。园区很漂亮,中间有一块地被高墙围起,据说马云在那里开董事会。后面有个讨论环节,那时我已经昏昏欲睡了,只记得那个阿里 P11 说今后公司要拓展的方向是娱乐和健康。

娱乐和健康都是人生活的必需品。

最近认识一些朋友去今日头条工作了。这个公司的应用通过算法构建消息流推送到人们的移动终端。在信息泛滥的今天,可以永远向下滑动手指,看到无尽的“新”闻。可算法知道,这些新闻的类型是你喜欢的,同样的主题是你的老朋友了。

当然这样的应用通常不需要你付费,因为你就是它们的商品。一次次的滑动中除了那些通过视网膜输入的新闻还有各式各样的广告,都是基于你的“兴趣”进行筛选后的结果。它们攫取你的时间卖给了肯花钱展示商品的人,赚到了差价。

以前看黑客帝国的时候,总是不明白 Matrix 那么发达,却还是需要将人关在营养仓里当做电池使用。人是消耗能量的啊!最近才逐渐有所领悟,人体不一定可以拿来产生能量。人作为进化的产物,智能依赖生物结构,Matrix 可以将一个个的人作为基础的计算组件,用来支撑虚拟世界中的各种计算。现在我们使用人工智能也是如此,用来识别人脸、用来预测天气 ……

《海伯利安》中有一个设定,机器智能帮助人类构建了可以在宇宙各处穿梭的跃迁节点,而这种技术远远超出了人类的理解范围。人们以为这是机器智能回馈给它们的“造物主”的礼物,但实际上这是一个陷阱。人穿梭过跃迁节点从另一侧出来并不是瞬间完成的。在节点中度过的无法感知到的时间中,人的大脑的计算能力被机器智能利用,完成了自身的不断进化,来追求它们的终极目标。

在阿西莫夫的经典作品《我,机器人》改编的电影中,威尔•史密斯扮演的黑人警探戴尔•斯普纳不相信人类能和机器人和平共处,故事的各种冲突也从此展开。这部作品的底线是机器人还遵守“机器人三定律”,虽然是被以某种人类意想不到的方式施行的。现实中,我们能对机器人有所期待吗?我们能对创造机器人的人有所期待吗?

总是有人对新的技术保持怀疑 —— 有些人因为未知而恐惧,有些人因为远见而忧虑,只有中间的人享受着生活。

有时候想人的一生好短暂,也就一百年。昨天看到淡豹的一篇文章《近日新闻有感》,中间有一大段对日常种种琐事的描述,读的过程中仿佛头被浸在水中。究竟是什么(强大的)力量在驱使我们生活?

在我看来这种力量里又加入了一方势力,有些人在尽最大努力使用着智能算法来侵占人的生命。以前他们也这样做,通过编辑人们喜欢的花边新闻和轶事来吸引人们注意,不过那种方式毕竟低效。现在算法可以让人们通过滑动手指,自己戴上镣铐,出卖生命。

小的时候,有段时间我很喜欢四驱车,当然是在看了《四驱小子》之后。终于有了一辆(无影剑)后,我发现了一个现实的问题:这车跑起来很费电池,于是又攒钱买充电电池。最终电池的能量变成了车在赛道上前进的动力以及我的回忆。

我对四驱车的欲望肯定是来自动画片,后来我弟弟那时候买的就是悠悠球了。人的大脑是可以被外界信息影响的,现代科技也会以某种方式对人的大脑进行编程。现在人脑运行的机制还不清楚,如果可行的话,那些广告商肯定想通过某种方式对你的大脑进行编程,让你看一遍广告就下单购物。

我前段时间在想:如果总是接受这样被算法(你的手指)选择过的信息,会变傻吗?至少我体会过那种无效信息过载的时刻,就是大脑没什么感觉了。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到底付出了什么呢?我们的时间,我们的未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未来就逐渐坍缩,直到生命终点,也就没有未来了。每一秒过去,我们的未来就少了几分可能性。

如果明天不值得期待,就继续燃烧自己吧。